植牙為何要「補骨粉」?
如果你缺了牙,齒骨本來裝牙齒的位置會有「窩洞」,身體會把窩洞附近的牙骨漸漸吸收。
缺牙太久,骨頭可能會因為吸收變得太淺、太薄。這樣的話,醫師可能會判斷要在缺骨的地方「補骨粉」,先引導骨頭長出一定的骨質厚度、穩固性之後,再植入人工牙根。
補骨粉的心理作用和後遺症
植牙有點像蓋房子:「地基」穩固,釘下去的植體才會夠穩、夠耐久。
而且「補骨粉」有種把原本身體流失的東西「補回營養」的感覺,聽起來總是比較安心。
問題是,臨床上有些案例,極可能就是因為不必要的補骨,造成感染排斥、植牙失敗。
額外補的骨粉,畢竟已經縫進身體裡、看不見了,真的有問題不一定會馬上浮現。等到一段時間以後,運氣不好出現排斥、感染的話,清創、處理時又發現更多骨質流失,讓治療更複雜。
圖片來源:台灣-南加州牙醫研究中心小班制課程
用「自己骨頭」補骨才是黃金準則
如果真的要補骨粉,必須用自己的骨頭來補。
不管在學理上、在臨床上,用自己的骨頭來補骨都是最好的選項,也就是「黃金準則」(gold standard)。
圖片來源:《Newman and Carranza's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ology》書籍
補骨粉後遺症、副作用
如果是用自己的骨頭組織來補骨,那麼癒合之後它就會長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,獲得血管重建和恢復活性。
如果是用外來骨頭,正常來說也不會有太嚴重的問題,但如果失敗的話,可能會有這些副作用:
圖片來源:《Newman and Carranza's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and Implantology》書籍
慢性發炎
外來材料待在身體裡面,身體慢慢排斥異物、慢性發炎,可能在某個時間點突然變嚴重。
感染
細菌入侵、紅腫、發炎、疼痛等,需要到診所另外治療。
排斥
補好的骨粉因為身體對外來物的排斥,慢慢「跑出來」。
植牙失敗、需要重做
原本應該包覆植牙人工牙根的骨質不夠,地基不穩,植牙就自然而然跑出來、失敗要重做了。
局部凹深破壞
原本該補骨粉的凹陷區域,在外來骨粉的排斥、移除之後,出現比原本更深的骨質流失,本來該植牙的地方呈現更大的凹陷。
植牙失敗、重做的心理壓力
多餘的手術、心理上要承受的壓力、術後的腫痛、一道接著一道的手術。
補骨粉來源:如何避免後遺症?
骨粉材質有 4 種。壓倒性最好的選擇是「自體骨」:
1. 自體骨(無後遺症):用自己的骨頭補骨
用自己的骨頭補就是「自體骨」,這是補骨的黃金準則(gold standard)。
其他任何材質都比不上自體骨。
2. 異體骨(後遺症):用別人的骨頭補骨
異體骨的來源是別人的遺體(死人骨頭)經過消毒、專門處理之後的骨頭來源。
因為不用從活體取下骨頭,操作上比自體骨更簡單,但有排斥的後遺症風險。
3. 異種骨(後遺症):來自動物(如豬骨、牛骨)
來源取得更容易了,但後遺症、排斥反應和風險更高。
4. 人工骨(後遺症):人工合成的材料
基於鈣的合成材料,排斥反應較小,成本低廉,但比較難促進有效的骨生長。
所有主流的研究,都說明「用自己骨頭來補」的成功率最高、副作用最低、效果最佳。權威牙科專家表示:用自己骨頭補骨的優勢,太多了:
「自體骨」是唯一能讓植入的組織快速產生活性的方法,而且,身體不會產生排斥,在補骨完成約 4 個月內,就能長好。
補骨的成功率?能撐多久?
用自己的骨頭補骨的成功率,就像「灌籃」的命中率,極高。
如果醫師判斷植牙要先補骨,那麼做 1 次就夠。
正常情況下,只要用自己的骨頭植牙,那麼長好之後就像自己的骨頭一樣,能一直用下去。
為什麼「骨粉跑出來」?
這可能是因為用外來的材質補骨,然後身體產生「排斥」的後遺症。
補骨粉時,醫師會翻開牙肉、補上骨粉、縫合,正常情況下植入牙根不會發現問題。
但外來骨質仍然可能被自己的齒骨排斥,沒有和人工牙根正確的融合在一起,當身體抵抗力變差、排斥反應變嚴重⋯⋯等原因,骨粉就被身體給排出來了。
在臨床上,有發生病人因為不舒服,當醫師取下植體之後,發現一層外來骨頭整片一起脫落的狀況。
植牙一定要補骨粉嗎?
不一定。
除非是很嚴重的齒骨流失,才會建議補骨,讓醫師取病人自己的骨塊補上,因為組織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份,它就像「灌籃」一樣,用最高命中率的方式得分、消除後遺症。
人本自然牙醫施昆育院長表示:「其實沒有那麼多要補骨的案例。」
在診所,真正要補骨的,大概才 5% 左右,甚至器材都久久才用一次。
雖然補骨能多收錢,而且是自費的,但理想的治療應該是在成功率最高、後遺症最小的情況下,給病人最小負擔的才對。
需要補骨粉的情況
- 缺牙處曾經嚴重蛀牙或牙周病,導致齒骨嚴重萎縮
- 長期佩戴活動假牙,牙床壓迫和齒槽骨流失
- 上顎骨和上顎的「額竇」位置空間不足,需要進行「鼻竇增高術」
補骨粉要多少錢?
補骨粉費用大約是 $10,000 – $50,000 元,費用會根據補骨粉的材質、手術難度、病人狀況而有不同。
補骨粉都是要「自費」的醫療措施,健保沒有給付。
不同的補骨粉類型、費用
骨脊保存術(拔牙補骨):
- 適用對象:主拔牙後的患者,防止牙槽骨萎縮和骨量流失。
- 手術過程:在拔牙後,在拔牙位的骨脊中填入骨粉材料,然後封閉傷口,促進骨頭的自然生長和癒合。
- 參考費用:約新台幣 $10,000 至 $30,000 元。
水平補骨術(水平骨增量):
- 適用情況:骨頭表面有凹陷或損壞。當植牙需要更多「橫向骨量」時,這種手術就有用。
- 手術過程:在需要增加骨量的區域進行手術。
- 參考費用:約 $10,000 至 $30,000 元。
垂直骨增高術:
- 適用情況:比較複雜的手術,通常用在長期缺牙或需要進行二次植牙的患者。
- 手術過程:這種手術著重「增加骨高度」,除了補骨粉之外,還要加上一層「金屬鈦網」、骨釘固定等輔助。
- 參考費用:約 $20,000 至 $50,000 元。
鼻竇增高術(上顎竇增高):
- 適用情況:需要在上顎後牙區進行植牙,但因為太接近鼻腔的空間了,需要在牙根的地方有多一層組織,像帳篷一樣避免鼻腔附近的空間和上顎出現連通。
- 手術過程:把上顎骨靠近鼻竇的空間提高、增加骨量。
- 參考費用:約 $20,000 到 $50,000 元。
上圖:要把鼻竇「增高」的原因
手術方式 |
適用症狀 |
費用範圍 (新台幣) |
骨脊保存術 |
需要拔除牙齒且計劃後續進行植牙的患者 |
10,000 - 30,000元 |
水平補骨術 |
有骨質缺損或損傷的患者 |
10,000 - 30,000元 |
垂直骨增高術 |
適合長期缺牙、骨質流失嚴重,或需進行二次植牙的患者 |
20,000 - 50,000元 |
鼻竇增高術 |
上顎後牙區骨質不足,骨頭高度與上顎竇較為接近但又需要植牙的患者 |
20,000 - 50,000元 |
補骨會痛嗎?
幾乎都不會痛,因為有打麻藥。
但每個人耐痛程度也不同,手術之後,可能會有少數人感覺不舒服。
但整體來說,術前、術後都不太會痛。權威醫師表示:「大部份的病人只在當天麻醉未消時吃一顆止痛藥,睡前頂多再吃一顆,隔天就不需要止痛藥了。」
補骨,是用哪邊的骨頭?
自體骨補骨的時候,醫師會摘取植牙位置附近的健康骨頭,放在缺牙的地方,讓新骨頭長出、癒合,再進行植牙手術。
以前是取下巴,現在會特別取智齒、下顎的骨頭組織。